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教育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提升行动和浙江省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要求,10月18日下午,浙江理工大学“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暨备课会在行政楼二楼报告厅举行。校党委副书记、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形势与政策”负责人姚珺,校党委委员、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部长高丽静出席会议。

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获得者、浙江外国语学院欧万彬副教授以“讲好思政课 当好引路人”为主题,从思政课解渴增信关键维度,围绕怎样认识“形势与政策”课、如何讲好“形势与政策”课、如何发挥好思政课教师的引路人作用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他以“大学生就业”专题为例,强调了授课要有问题意识,要从一个具体问题切入,把一个问题讲深,从而触类旁通带动其他关联问题,分享了开展学情分析和教学设计的思路方法。

六个专题小组代表许雯晴、姚超、方平、肖香龙、周照东、周勇分别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传承亚运精神 凝聚亚洲力量”“经世济民 以变应变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立体认知”“教育科技人才的战略性支撑”“‘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成功实践”“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六个主题进行说课示范。欧万彬老师对说课内容进行了精彩点评,他认为专题课程设计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六个主题内容各有千秋、讲解生动,也给出了宝贵的建议。

姚珺指出,“形势与政策”课随形势的变化,课程内容也一直在变化,要上好有一定的难度。自启动课程改革以来,师资构成、授课方式和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有新变化,从师生反响和相关数据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都得益于六个专题授课组和助教团队的辛勤付出。目前在课程建设中仍存在困难和不足,还有提升的空间,她对新形势下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与时俱进创新授课方式。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法,增加互动交流,推动教学效果提升;二是守正创新用好社会大课堂。搭建多元平台,探索实践教学试点,将课堂延伸到校外;三是互学互促凝聚团队合力。用好专题授课组平台,汇聚集体智慧丰富课堂内容。
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课教研部主任周勇还对本科教学评估和课程教学规范作了介绍。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思政课教师代表,形势与政策课专兼职教师共计约8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肖香龙主持。